咳嗽,是众多家长为之紧张的小儿病症之一,甚至有的家长听孩子咳一声就提起心来。但你真的了解咳嗽吗?
咳嗽其实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包括呼吸道及其他系统的某些疾病均可出现的症状。在儿科,上、下呼吸道感染是咳嗽最多见的病因,如各类鼻炎、扁桃体炎、中耳炎、腺样体肥大、咽炎、气管炎、肺炎等,均可引起咳嗽。
那咳嗽是如何产生的呢?咳嗽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肌肉反射过程。简单来说,当呼吸道分布的咳嗽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神经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到咳嗽中枢,咳嗽中枢被兴奋后,其神经冲动又沿迷走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到效应器(气管平滑肌、呼吸肌及喉头肌等),此时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此时声门开放,肺内气体急速喷出形成咳嗽,以排除呼吸道异物、痰液以及刺激性气体等物质。
咳嗽本身是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如同发热时适度较高的体温对人体是一种保护一样,当呼吸道感染时,适度的咳嗽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但咳嗽过于频繁会给患儿带来不适感,甚至影响正常饮食、学习等。同样,过度的追求止咳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作为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咳嗽,对此不必过于紧张,在此前提下方可配合医生进行合理治疗,而并非追求速效止咳。
婴儿止咳更需慎重。对于小婴儿而言,支气管纤毛摆动的能力较差,而痰液的排出需要支气管纤毛摆动帮助,因此小婴儿排痰能力也较差。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医生过度追求止咳,盲目使用中枢镇咳性药物,如曾经风靡的愈美颗粒(现已注销停产),以及现用的某些复方愈创喷托那敏口服液、某些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某些复方右美沙芬口服液等诸多含有中枢性镇咳的复方药物,抑制中枢系统以降低其对咳嗽反射的敏感性,进而达到抑制咳嗽的目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人为剥夺患儿咳嗽的权利。尤其对于较小婴儿,病毒感染居多,咳嗽并不频繁,但痰液很多,双肺听诊常满布干湿啰音。此时的治疗主要是化痰并促进痰液的及时排除,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原发病的恢复,缩短病程,并防止病情加重。此阶段,当禁用中枢镇咳药。但实际治疗中,由于多数医生更加追求速效止咳,而随意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即使患儿暂时停止咳嗽,但由于呼吸道大量痰液分泌物长期得不到及时排除,往往出现“呼呼”声,久久不消。
看似立竿见影的止咳,往往潜在巨大风险。笔者曾遇到多例此类患儿,追问治疗过程后,发现均有使用含中枢镇咳药制剂治疗史。此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当下疾病久久不愈,同时由于呼吸道痰液粘附大量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有导致病情加重或二重感染风险,且较易造成呼吸道的慢性感染,甚至与成年后的某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形成有关,如支气管扩张症等。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均未曾针对小儿而应用中枢镇咳性药物。咳嗽的治疗,当顺应病势,因势利导,而非过分追求止咳,特别是针对痰液多的患儿,禁用此类药物。咳嗽只是一种症状,包括数种疾病,每种疾病的治疗又不尽相同,当原发病得以解除后,咳嗽会不治而治。
咳嗽原发病的治疗是关键。适度的缓解咳嗽有助于获得患儿的舒适感。对于咳嗽的患儿,做出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慢性咳嗽(指咳嗽超过4周)的患儿进行原发病的诊断治疗更为重要,一味止咳并不能达到止咳目的。如笔者曾治一咳嗽半年的6岁女性患儿,医院诊断为气管炎,半年内不间断服用多种止咳化痰药、消炎药等均未改善咳嗽症状。后此例患儿经正确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是由鼻窦炎引起,给予中药5剂治疗鼻窦炎,并未加入止咳成分中药,患儿咳嗽治愈,复诊又给3剂中药巩固治疗鼻窦炎,咳嗽亦未再反复。此例前后治疗经历,足以说明对于咳嗽的原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一味止咳反而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正确认识咳嗽发展规律。咳嗽会有一个自身发生发展过程,家长应客观对待,不必追求止咳立竿见影,合理的治疗才能最有利于病情康复。特别是在咳嗽初期就诊的患儿,在服药过程中仍然会有咳嗽加重的可能,这是疾病本身特点决定的。但相对于服药情况下咳嗽的峰值较未服药情况低,即说明治疗有效的,而不是一旦服药咳嗽就即时出现扭转性好转。此时的咳嗽加重,很多家长会认为是药不对症或者治疗无效而改弦更张,若掌握此规律,则应当继续服药治疗,咳嗽症状会随之好转。
此文重在强调咳嗽是一种自我保护防御反应,不可一味追求止咳。故家长当正确认识咳嗽,并了解适当频率的咳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而过度止咳往往适得其反。作为医务人员,应当遵循诊疗原则,重点解除原发病,适当对症止咳,不得随意使用中枢镇咳药物,治标不治本,反而耽误病情。后期会针对一些特殊的咳嗽做出专题讲述。在此不一一讲述。
(注:常用中枢镇咳药:可待因,异丙嗪,右美沙芬,福尔可定,喷托维林等)
免责声明:以上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用药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用于商业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