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锤友读到台湾作者一篇文章时有疑问,这个疑问是关于水平半规管壶腹嵴耳石粘附在椭圆囊侧和半规管侧的眼震类型,seesea99和梦蝶参与了讨论。(文字内容同昨日,今日有图)
#-1-:37:00轻轻
梦蝶的解释很精彩,看到一篇文献(ASingleTherapyforAllSubtypesofHorizontalCanalPositionalVertigo),始终不能理解第一页的最后一句:Itisnoteasytoidentifythehealthyside;however,whenCup-UandcontralateralCup-Cmanifestthesamenystagmuspattern,identificationisimpossible.能否解惑,谢谢!
#-1-50:30:00seesea99
Cup-UandcontralateralCup-Cmanifestthesamenystagmuspattern此句不敢苟同,单管受累的HC-CUP,不管耳石在哪侧行Roll-test均表现为同样的眼震类型,与对侧Cup-C相比,必然为眼震较弱的一侧为患侧,不可能表现为同样眼震类型。
#-1-:39:00butterflydr
seesea喜欢在大海里潜水,不太喜欢发言,但一发言就很让人惊喜---从海底冒出的泡泡就是不一样。
这个台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侧粘附在水平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侧的耳石,其眼震的临床表现应该与另一侧粘附在半规管侧的是一样的”---其实就如seesea所说的那样这值得商榷。我把其中的一张图截下来再分析:(见上)
先看位于左侧半规管内的游离耳石(球形):头向右转时出现远离壶腹运动---是抑制,头向左转时出现向壶腹运动--是兴奋,所以此时所描写的眼震强弱(向右一个箭头,向左2个箭头)是对的。
再看位于最下方粘附在右侧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半规管侧的耳石(三角形):头向右转时,粘附的耳石使壶腹嵴向半规管侧偏斜--是抑制,此时对侧水平半规管的功能正常,但与抑制的右侧半规管相比其兴奋性相对增高,所以此时出现向正常耳(左侧水平半规管--也就是上面)的水平离地性眼震,但此时眼震较弱;而向左转时,耳石使壶腹嵴向椭圆囊方向偏移,此时受累半规管兴奋,此时虽然对侧水平半规管功能仍然正常,但低于兴奋的受累半规管,所以仍然出现水平离地的眼震,按照以前讲的Ewald第二定律:兴奋时出现的反应大于抑制时的反应----所以虽然均为水平离地性眼震,但转向受累侧时眼震较轻,而转向健侧时眼震较重。
最后看看那粘附在椭圆囊侧耳石的反应(左半规管内的正方形):先看图的左边:此时粘附的耳石使壶腹嵴出现向椭圆囊方向运动--应该是兴奋(但作者把它描写成只是一个箭头是抑制了);再看右边:此时出现向半规管侧的运动,应该是抑制(但作者把它描写成2个箭头,认为是兴奋)---这时候的描写错了----喉镜杂志的编辑也被转晕了!!
我个人观点:对于粘附的耳石,在同一边:粘附在半规管侧的耳石与粘附在椭圆囊侧的耳石,其眼震表现是一样的,是很难区分的。而与另一边的耳石,无论粘附在哪一侧,根据离地性眼震的强弱是可以区分的(也就是与另一边是不一样的--不像台湾学者说的那样)。
#-1-:56:00轻轻
谢谢butterflydr老师和seesea99老师的解答,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作者这个观点错误的话,这篇文章就是不对的。不过作者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是不是水平半规管耳石侧卧就可以了,如果一边不行的话,就向另一边。
#-1-:25:00butterflydr
确实是这样,在水平半规管BPPV中,向着眼震弱侧侧卧:如果是水平向地性眼震--是向健侧侧卧,水平半规管方向向上,游离耳石可以顺着重力方向返回椭圆囊。而在水平离地性眼震中,向弱侧睡---是向患侧睡,此时水平半规管方向向下,粘附的耳石可以顺着重力方向脱落,一旦变成水平向地性眼震就很容易复位。只有很少一部分:粘附在椭圆囊侧的耳石无效---这样的患侧卧位只会使耳石更加粘附在壶腹嵴上,好在这样的比例不多。
《头晕眩晕杂谈》第3集电子版可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叩诊锤论坛后下载。第1集和第2集电子版也可在该帖下载。该贴名称:赠送《头晕眩晕杂谈》第3集、上传电子版、新建“一叶小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eiyandzz.com/fyyw/10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