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儿肺炎的症状 > 小儿肺炎治疗 > 正文 > 正文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8/12/29 20:23:53

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年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感染的MP菌量、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分布均可能影响MP感染的进程[1]。目前认为MP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现介绍MP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一、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致病机制

1.黏附:

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glidingmotility)定位于纤毛之间,经极化的黏附细胞器(polarizedattachmentorganelle)黏附至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液纤毛清除和吞噬细胞吞噬。黏附细胞器具有一个顶端结构,包含黏附(adhesin)蛋白、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及辅助蛋白[3]。黏附蛋白主要有P1和P30,辅助蛋白包括高分子量(highmolecularweight,HMW)蛋白、P90与P40等。

(1)P1:相对分子质量,是参与MP黏附的最主要组分。缺乏P1或P1不能密集在顶端结构表面或不在顶端结构表面的合适位置,MP就不能黏附至呼吸道上皮细胞。抗P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MP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并能抑制其滑行运动[4]。

(2)P30:相对分子质量,位于黏附细胞器的末端,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与Pl有许多共同特性。研究证实C末端富含脯氨酸重复序列的缺失会影响P30的稳定性,从而影响MP黏附和滑行[5]。

(3)TopJ:是一种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是黏附蛋白正常折叠的关键组分,能促进黏附细胞器成熟[6]。一旦TopJ缺失,黏附细胞器的核心蛋白不能形成典型的、有规律的细胞极化结构,P1则会呈现为异常的、抗胰蛋白酶的构象,从而影响黏附[7]。

(4)辅助蛋白:辅助蛋白在MP黏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P90与P40和P1组成一个复合体,有助于P1发挥黏附作用[8]。P41和P24组成复杂的底部结构,P41缺失会让MP在滑行的过程中与细胞主体分离[9]。而HMW蛋白包括HMW1、2、3及P28、P、P65等,起到定位及锚定脚手架的作用[3]。

2.细胞毒性效应:

(1)氧化损伤:Somerson等[10]发现MP黏附于上皮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超氧化物自由基协同宿主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引起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活性氧及过氧化物在宿主细胞内的堆积引起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细胞溶解及坏死,是损伤的重要毒力因素[11]。

(2)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







































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初期白癜风能控制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eifanluoer.com/fyzl/3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儿肺炎的症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