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舟山最后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治愈出院。
舟山清零了!
患者治愈基本情况今天下午3点40分,我市第八、第九例确诊患者经省、市专家组评估,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双双出院。患者八,男,66岁;患者九,女,64岁,是患者八的妻子,这对夫妻均于2月10日收治入院。
这也是我市最后两位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目前,我市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比例%。
舟山与新冠肺炎赛跑的人
为了这个目标,有这样一支团队,始终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就是与新冠肺炎赛跑的人。
采访李世波持续的周期比较长。本来约好了早上,可早上突然有病人的病情出现了变化,没顾上说两句话,李院长就奔向病房。那就中午吧,中午他还在工作。那继续延后到晚上吧,晚上他和同事们视频会议,结束已经是深夜22点。聊了几句,他嗓音有点沙哑,实在不忍心,我主动提出明天再约。
就这样,我们之间的对话,一天、两天……貌似零散的片段在持续的对话中,越来越清晰,让人不禁泪目。
李世波,医院副院长,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留守舟山,负责舟山市突发隔离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他说,我更希望大家叫我李医生,作为医生,我不能缺位。
他说,我没有多少故事,我们团队的故事特别多,你一定要多写写他们。
他说,在疫情中更能看见美好。
再危险,我们绝不缺位
1月20日凌晨0点09分,由李世波负责的舟山突发隔离病区负压病房,收治了舟山市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此时,他非常明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舟山突发隔离病区,建于年非典时期。当年非典没有派上用场,谁曾想17年后,当初建的隔离病区紧急启动。
1月17日,李世波接到组建负压病房的重任,短短两天时间,舟山便完成病房设置、人员配备、物资供应等工作。两天后的1月19日,负压病房正式启用。
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团队,有40多名护士,医生也由最开始的13人逐步增加到20人。医务人员分别来自医院、医院医院的不同科室,有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也有ICU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
为了保证足够的休息,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必须轮班,唯独李世波,从19日进入负压病房,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医院特别安排的休息区,有时候晚上紧急抢救来不及,他干脆直接睡在负压病房的楼上。
“我是一名传染科的专科医生,这种关键时刻,绝对不能缺位!”
现在,李世波已经搞不清楚每天都是星期几,留在他脑中的,只有所有病人的入院和诊疗日期。
和死神赛跑
年参加工作的李世波,从事感染病诊治和科研工作30年,先后经历过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病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多年的抗“疫”经历,让李世波在面对新冠疫情时,做好了各种准备。因为此前没有任何实战经验,也不知道新冠肺炎的发展脉络,只能边治疗、边摸索、边积累。
每次进入负压病房前,医务人员都要全副武装,最里面是手术衣,再穿一件厚厚的防护服,最后再加一件隔离衣,带上N95口罩、护目镜和面屏。
为了防止病毒窜进来,防护服完全不能透气。这样一整天下来,虽然大冷天的,但身上无法发挥的汗水,还是可以把医务人员里里外外的衣服都打湿。每天的穿、脱防护服,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没半个小时,你穿不好所有的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和口罩。脱的时候要更严谨,因为防护服上可能到处都是附着的病毒,你必须跟同事一起,互相监督着,一层一层的脱。而且每进行一个动作,都要进行一次手消毒,整个流程下来,你的手要被消毒20多遍,还不是简单的洗个手就完事,是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来。”
从舟山收治的确诊病例实际情况来看,总体表现基本以肺炎为主,会出现高热、持续性咳嗽、呼吸困难、腹泻等。李世波发现,个别病例的病程发展会比较迅速,尤其是第2周开始,病症会突然加重,甚至有重症患者出现了心脏衰竭,全体医护人员真的是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全力以赴,跑赢他们。
“我做医生30多年,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对这种疾病的病人,病情一有变化,我就会反复地想、反复地想,为什么会这样?”
病毒对于人体来讲,就是异物,一旦潜入,人的肺部、肝脏、心脏等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容易导致机体的损伤。所以,对于李世波团队来说,除了要抗病毒,还得把患者的重要脏器给保护好。这就像一场人类与病毒的博弈,抵制病毒,增加患者抵抗力,逐渐把病毒清除。
每一分、第一秒,都容不得大家松懈片刻。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血氧饱和度下降;反复腹泻,极度乏力……这么多天在负压病房的日子,患者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检验数据的改变,都时刻牵动着李世波和团队的心。情况向稳,他也会止不住地兴奋,情况一差,他饭都吃不好、觉也睡不着。
每天,除了 整个团队有几十人,李世波说起他们来,三个字:好样的!我真想把他们每一个人都说说。
舟山突发病房护士臧妮娜是90后,也是一个年轻的妈妈。
3月1日,是医院ICU90后护士臧妮娜进入舟山突发病房的第23天。晚上7点,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她回到了住处。“医院附近的宾馆,目前也处于隔离阶段,所以不能跟外界接触,也不能回家。”
“病人需要什么药,医生开医嘱,要由医嘱班的护士仔细地核对、确认,打印相关的执行单,交由病房里的护士去执行。如果要抽血、化验,也需要我核对处理并通知落实。”
“为了确保工作准确性、安全性。总控班护士的工作态度要非常严谨,不能出错。此外,总控班护士还承担起了医患沟通、病人病情交接、医生医嘱指令传达的工作。“
隔离病房护士要与患者直接密切接触,处于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防护服,隔离衣,N95口罩,外科口罩,以及帽子、护目镜和手套,一样都不能少。这样的防护装备给身体带来许多的不适感,呼吸困难、行动不便,长时间佩戴的护目镜起雾后还会影响视线。第一次进入突发病房那天,不到一个小时,臧妮娜的护目镜就全是雾气,但她不能走出病房,还得给病人抽血、输液。
“第一针我真的一点把握都没有,戴了三层手套的手,就像冬天被冻得麻木的手,完全感觉不出病人静脉的弹性情况,再加上手套不够服贴,打针手法受影响。”
害怕病人可能会因此有情绪,臧妮娜就提早跟病人沟通好,希望对方理解。而幸运的是,“一针见血”,她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董科奇是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在疫情发生后,他毫不犹豫地听从组织安排,在正月初一紧急进驻负压病房。今天是白班还是夜班,他记得特别清楚。在负压病房,工作远比想象中繁琐。痰标准采样、查房、看病历,每次连续作战两、三个小时,遇到病情严重的时间会更长。
董科奇说他常常因“全副武装”而汗流浃背,虽然口罩挡住了病毒,但因长时间的佩戴会引起缺氧头疼、耳鸣等种种不适。“我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救治过甲流、人感染禽流感等患者,只要做好个人防护,没什么好害怕的。”30多岁的董科奇看起来文质彬彬,说话做事却很干脆。
一位患者住院后情绪一度悲观。为此,董科奇经常跟他聊天,从职业爱好聊到家庭生活,打消他的不安和恐惧。出院后,患者一封写给隔离病区医生的信,让董科奇非常感动。
1月18日,张浙恩接到通知,作为第一批进入突发病房的医生,虽然前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面对未知的疾病,心慌、压力倍增。当走进突发病房,他安慰患者,“不要紧张,也不要害怕,这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是我们一群人,是整个舟山市都在陪着你战斗。”患者说了一句,“看着你们穿成这样,我想不害怕也困难。”
那一瞬间,张浙恩突然意识到,患者其实比医生更恐惧。他告诉自己不能慌,内心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进入突发病房后第二天,他的妻子突然生病,发烧39度,特殊时期突然高烧,张浙恩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女儿也被送到父母家照顾。一边是生病在家的妻子,一边自己在突发病房需要隔离,只能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妻子如何用药,托朋友给妻子送饭。“记得吃药,多喝水,多休息”。“好的,你当心点,注意防护”。羞于表达的夫妻俩通过电话,给彼此加油打气。
张浙恩说,这是他和妻子结婚九年以来,妻子生病时间最长的一次,很愧疚自己没能陪在妻子身边,但好在一切有惊无险。
杨喆娟,今年42岁,湖北人,是医院感染科的一名医生。她说,在突发病房内,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每次看着病人康复出院他们会感到特别激动。
她说,进入突发病房大概已有20多天,确切的时间她也记不清了。但是她清楚记得,这期间她从未回过家,也从未拉过两个儿子的小手。
前几日,突发病房医生换班后,她终于可以回家。回家,打开门,14个月大的小儿子看到她愣愣的,对她感到陌生了。但是,突发病房里却有两个病人和她熟络了。
这两个新朋友是来自武汉的一对老夫妻,年前到舟山来探亲的,岂料到达舟山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医院病房里独自度过了。期间,老爷子出现胸闷气短、发热、乏力的症状,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情绪也有些波动。此时,杨喆娟就出马了,原来她也是地道的湖北人。老爷子、老太太见了杨喆娟,一起讲湖北话,乡音安慰着老人的心,他们的病房里终于传来了笑声。
治疗期间,老太太曾对医护人员说过一段话:
“我们得这个病,也是无辜的,我们也是被传染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幸的。但是我们能够在舟山接受这么好的治疗,得到这么专业而又温暖的护理,这便是我们的万幸了。”
听到这段话,大家觉得再辛苦都值了。经过精心诊治和护理,这对老夫妇治愈出院。那一天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两位老人对医护人员说:“以后一定要来武汉,一定要给我们打电话,一定要好好招待大家!”
我们有坚强的后盾
团队中的医护人医院、各个科室抽调过来的,很多人原先可能都不认识,但在这段特殊时期的工作中,团队配合度和默契度都非常高。“大家经常会互相帮忙,互相鼓励,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特别美好。”
医院的领导也多次到突发病房、医护人员的住处看望医护人员,送物资、送生活用品,时刻关心着医生护士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食堂变着花样送可口的菜品,药剂配送随叫随到。
由于长时间佩戴N95口罩,护士的鼻面部容易发生局部压疮或疼痛不适,对此,医院的袁惠萍副院长亲自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小妙招,使用预防压疮的透明敷贴粘贴于面部局部骨突处,以缓解局部压力,轻松有效地解决了困扰他们已久的问题。
韩明芳、潘海燕、董美媛护士长也在工作上给予大家事无巨细的指导和督促,同时在生活上也对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还有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关心,这些都让大家感到温暖和幸福。
臧妮娜说,自从报名那天起,她就时刻准备着,直到2月7日晚上下班后,她接到了通知,第二天就要到舟山突发病房工作。这让她既感到突然,又有些激动。她说,“担忧会有,因为第一次去这样的病房,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去适应,但也会有激动,因为有一种要上战场的感觉,再想想很多支援武汉的同事,虽然我没有在武汉与他们并肩作战,但在自己的家乡守护一方净土,还是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的。”
2月7日晚上接到通知后,臧妮娜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丈夫。但由于通知来得突然,她就在临城爸妈家简单收拾了行李,也没来得及回定海与丈夫、女儿等家人见一面,2月8日一早就去突发病房报到了。
1月疫情爆发初期,臧妮娜曾与丈夫聊起过要不要报名加入一线抗疫的问题,让臧妮娜意外的是,丈夫竟然同意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只希望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就好,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当他理性的表达支持和理解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他的精神境界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
臧妮娜说,正是丈夫的支持让她在逆行的路上充满力量。
得知女儿要去增援突发病房的消息,臧妮娜的父母虽然担忧,但也同样支持女儿的决定。进入突发病房以来,臧妮娜每天都会给他们打个电话,忙的时候就发条信息,因为她答应过爸妈要保护好自己,每天报声平安。
此外,怕公公婆婆担心,臧妮娜还让丈夫晚几天再告诉他们,让他们有个缓冲期。而他们知道后,也对儿媳妇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
“家人的支持让我少了一份后顾之忧,相信家里的小孩、老人都可以照顾得很好,我就可以一门心思地投入这边的工作,争取早日打赢这场攻坚战。”
当记者问臧妮娜这段时间有没有遗憾的事情,她说能够加入这支优秀的队伍去完成特殊的任务就没什么遗憾。臧妮娜说:
“如果没有来这里的话,我可能会后悔。但来了这里,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历练。职责使命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为我的孩子考虑,我想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希望她长大以后,会为她的妈妈曾经参与过这样一个事情而感到骄傲。我想给她这样一笔精神财富,从小帮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疫情结束后,最想干什么?我就想好好陪陪我女儿,到了晚上搂着她讲讲故事,看着她安然入睡。”臧妮娜说,因为平时工作的关系,陪伴女儿的时间非常有限。“对这么小的孩子,一个月没见,说实话真的很想念。哪也不去,也不做什么很特别的事情,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给她的陪伴多一些。”
根据安排,再过两天,臧妮娜将结束这一阶段的抽调工作,返回医院ICU工作。但她表示,如果有需要,她还会再来。
在解除隔离后,董科奇第一次回到家里,三岁的女儿热情的跑向许久不见的爸爸,想要来个爱的抱抱,可是董科奇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狠心拒绝了女儿,第一时间走进了浴室换洗衣物。但是女儿没有走远,这个小人儿就一直趴在浴室门口,直到爸爸洗完澡出来,才摸着爸爸的脸说,爸爸,我想你了,你辛苦了。小小的女儿已经知道了爸爸工作的艰辛,女儿的依恋和懂事让董科奇差点流泪。换岗出来后,董科奇说,他是医生也是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无论是医生还是党员的身份都要求他在疫情面前主动冲在前线,在这个特殊时期,医护人员身兼医生、陪护、家属等多重身份,工作负荷大,但董科奇始终坚持着初心:患者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必须全力以赴……
“希望女儿可以不用戴口罩,在阳光下自由地奔跑,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是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张浙恩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
七尺男儿几次红了眼眶
这一个多月时间,李世波不知道红过几次眼眶。当看到军地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当看到支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写下的请愿书;当看到伙伴因长期奋战而累倒在值班室;当看到患者出院时深深鞠躬、连声“感谢”时,他总会情不自禁,红了眼眶。 李世波的爱人曾经也是医务工作者,特别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自疫情发生后,爱人因工作原因也一直奋战在一线,没跟李世波见过面。平时,两个人只能通过 也许,这是一场特别难捱的战斗。 也许,它改变了你我很多人的生活。 他说,那平日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是风景,多么期盼这一场景早日到来。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舟山成功治愈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医院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都会向李世波和所有的医务人员深深地鞠上一躬,而李世波和同事们也会送给对方一束鲜花。其中一位康复者在写给李世波的感谢短信上直接写到:虽然,我看不到医生和护士的脸,但我知道,你们都是白衣天使!从入院那一天开始,患者看到的医务人员,都是捂得严严实实的;医务人员眼中的患者也是戴着口罩,挡住大半张脸的,可能,等再见面,彼此都不会认出对方。但这段特殊日子的相守,让很多患者永远记住了医务人员的眼睛。就是这一双双眼睛,让无助的患者有了战胜病毒的信心。“很多患者害怕,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我就说,你们不要怕,我们在,就会帮你们,一起努力。”每次查房,大家除了询问患者的日常状况,还要跟他们拉拉家常,安抚他们的情绪。有些患者在确诊后,情绪或会有些急躁,或会有些悲观,不管什么情况,只有一遍一遍耐心地跟他们沟通,讲病情,讲治疗方案,直到患者真正放宽心,不再胡思乱想。除了患者的病情、心情,还有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样样都考虑、操心、打算着。为了给患者增强抵抗力,医疗团队还专门为患者定制了中药鸡汤。 对于患者来说,这段入院的经历,一定是人生中一个不可忘怀的记忆。李世波希望,在这个旅程中,一群白衣战士陪着他们一起度过,能够给予他们力量。相信,一切终将过去,所有的乌云会烟消云散。等到了那时,所有人能够和爱人、孩子去散步就是幸福。他还想跟所有人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要重视我们的健康,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希望所有人都能健康地、平安地、快乐地生活!医院突发病房的医生杨喆娟,在采访结束后,她给我记者发来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