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咨询孩子接种疫苗之后发热,这到底是正常还是异常,需不需要使用退热药呢?童童儿科带着家长们一起学习一下。
所谓疫苗,是将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制作而成的生物制剂。因为已经减毒或者灭活处理,疫苗对于绝大多数人群是不致病的,也没有什么危害可言。 但是,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机体状态的不同可能导致个别人对疫苗的反应各不相同,于是有些人出现了发热之类的疫苗接种后反应。也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先天或后天的免疫功能低下、紊乱的孩子,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比较严重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有人致死致残。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多数属于罕见病的范畴。所以,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接近于零。 对于特殊免疫状态的孩子,有特殊疾病的孩子,有单独的疫苗接种指南,需要特殊处理。我们普通人就按着孩子的疫苗接种本按部就班的接种疫苗就可以了。
今天我们重点说的是最常见的反应——发热。
是不是接种疫苗之后只要出现发热,及时疫苗反应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指南,符合下面几个条件,才能诊断为疫苗后发热
1、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热;
2、发热温度不超过38.5℃,发热持续时间约1-2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乙脑等减毒活疫苗后5-7天可能会出现短暂发热,1-2天可退热。
3、少数可能伴有头痛、烦躁、哭闹等不适,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1-2天可自行消失
。 以上情况属于接种疫苗后引起的轻微反应,不用过于担心,可以自行对症处理。同时观察孩子的状况,医院就诊。(这就要求家长具有一定的健康常识和观察能力,平时多学习科普知识,不要等需要的时间找医生,医生也有下班时间。家长多学习,宝宝少生病)。
具体方法:适当休息,加强观察,物理降温,使用降温贴等方法。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就诊。
1、高热,体温超过39℃;2、发热持续不退,特别是3月龄以下的孩子,或者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3、接种后数天才出现高热,不一定与接种疫苗有关;4、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头痛、皮疹,甚至抽搐;5、精神状态差,尿少,口唇干燥,手脚发凉等;6、伴有咳喘、呼吸困难等不适。
其实如果是疫苗后反应,多数只是发热。如果伴有明显其他症状,比如咳嗽、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吐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头痛、呕吐、精神差、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就医院看看有没有其他情况。
其实这并不少见,大家想一下,很多时候孩子接种疫苗都是比较小,天气不太好,甚至是头一次出家门,家长护理起来没有经验,不是穿多了,就是穿少了,接种疫苗过程中孩子一哭一闹一出汗,就容易着凉受风,所以,好多接种完疫苗回家晚上就发热了,其实不是疫苗反应,而是接种疫苗过程中孩子生病了,多是呼吸道疾病。会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如果当成疫苗后反应,一直在家对症处理,可能病情会加重,变成肺炎也有可能。 所以,大家在带着孩子外出接种疫苗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护好孩子,避免生病。 同时,也不要因为害怕孩子会生病,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疫苗反应,再加上近期接连出现的疫苗生产流通异常,而不给孩子接种疫苗。因为疫苗是防治许多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下面再给家长详细讲解一下小儿发热的误区
误区1
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事实:儿童感觉到热的原因有很多。用力地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都会使身体发热。但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当以上原因被排除时,如果孩子仍感到发热或不舒服,则有80%的可能是真的发烧了。以下是量体温时的发烧标准:肛门、耳朵或颞动脉:38℃及以上;
口腔:37.8℃及以上;
腋窝:37.2℃及以上。
误区2
发烧对身体有害
事实: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误区3
孩子很容易因发烧导致惊厥
事实:只有4%的儿童会发生热性惊厥。热性惊厥多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面部肌肉僵直,痉挛或抽搐等。有国内儿科学专家解释,即便没有药物治疗,大部分孩子的抽搐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所以家长最好不要随意搬动孩子,注意保持孩子头部侧向一边,以防误吸造成窒息。误区4
热性惊厥是有害的
事实: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可怕,但它通常会在5分钟内停止发作,并且不会造成身体的永久损伤。它也不会令儿童有更大风险。但是在下次发烧时,可能会有复发倾向。如果惊厥现象超过5分钟,医院进行治疗。误区5
发烧会烧坏大脑
发烧超过40℃是危险的
事实:虽有研究表明,如果体温持续超过42℃将导致患儿神经系统受损。但是临床上,较少出现超高热的情况,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
平时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为低热、中度发热和高热。这种情况多数不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更不会“烧坏脑子”。
只有中枢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所致的发热,才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但是,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都是化脓性脑膜炎导致的,而不是发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误区6
治疗发烧必须吃药
事实:年《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使用退热剂。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有且只有两个: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因此,若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处在低风险状态,也没有表现出明显不适,是不用进行特别处理的,多喝水就可以。但如果孩子精神不佳、哭闹、脸色苍白发灰,就需要治疗。误区7
如果不及时退烧,体温会一直升高
事实:这是错误的。大脑内有恒温调节器,所以由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常会在39.5~40℃达到最高点,而很少会超过40.6~41.1℃。即便是后者,身体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误区8
体温降不下来,导致感染的原因肯定很严重
事实:对药物没有反应的发热可能是由病毒或细菌造成的,与感染源的严重性无关。误区9
体温降下来后,就不会再反弹
事实: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因此,当药力逐渐减弱,体温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并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
误区10
如果发热时体温很高,说明病情很严重
事实:发热时体温高,引起的原因不一定严重。但如果孩子看起来病得很厉害,那么病因可能会比较严重。也有医生认为,小部分的重症发热会出现没有精神、服药后发热症状仍然持续不退,以及面色发灰等现象。表:发热的分级预警
误区11
口腔温度在37.1~37.8℃是低烧
事实:在这范围内的温度是正常的。体温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它一般会在下午和傍晚时达到最高点。而低烧的真正范围是37.8~39℃。其实发烧并非坏事情,它能帮助孩子摆脱感染。往往是患儿针对病原体免疫功能较好的一个表现,请不必过度紧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eiyandzz.com/fyzl/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