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孙林,曾任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系副教授
二、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法器及其象征含义
宗教法器在西藏可以分为敬礼法器(如袈裟、法帽、哈达等)、称赞法器(如鼓、钟、钹、唢呐、法号、笛子等)、供养法器(瓶、幢、华盖、多玛供物)、持验法器(曼荼罗、杵、铃、橛、钵等)、护摩法器(熏炉、护身佛像、符印、本巴瓶等)、祈祷法器(玛尼轮、玛尼筒、念珠、经幡等),我们主要选其中若干几种加以介绍。
1、金刚杵与金刚铃
金刚作为兵器,又叫金刚杵,用在宗教里它成为一件法器,其形制是一根长5~10厘米的青铜或金、银制的两端有三棱(五棱)尖刃或光环状的杖。该法器在密宗中既是佛性的代表,又被视为阳性的象征,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在仪式中金刚杵与金刚铃经常联合使用,金刚铃的手柄其实是半个金刚杵,加上铃本身形成一个整体,象征乐音及柔软、慈善,也是阴性及女性的象征。金刚与金刚铃的象征意义正反映了佛教金刚乘的核心思想概念,即阴阳两性的二极化及两性的结合。在苯教中受佛教的影响,也有类似的法器并以金刚为名。但苯教更重视金刚系列的另外一种法器,即金刚橛(普巴),这是一种弯头的类似锄头形状的东西,它的作用是帮助修法者断决欲念,坚定信念,祛除魔障。在苯教巫师那里,金刚橛还可以控制天气,影响占星术。①苯教还有以金刚橛为名的神灵。金刚橛的造型通常是由一只摩羯鱼嘴里伸出弯形刃锋,或该弯形橛就是摩羯的上嘴唇的变形。摩羯在神话中是四方大海的守护神,所以以摩羯为主体的金刚橛就具有汇集四方力量的能量。在藏传佛教一些教派如噶举、萨迦、格鲁派中金刚橛也是相当重要的法器,不过相比苯教略逊些。但藏传佛教宁玛派与苯教对金刚橛的重视程度相当。
2、鼓与钹
在苯教的用具中鼓与钹是非常重要的法器。鼓在神话传说中是苯教的巫师钟爱的东西,据说苯教“四门”中的“朗辛苯”拥有一类用刺柏木制成的小鼓,他们可以骑着小鼓在空中飞行。鼓还是巫师在为人治病时必须使用的法器,它的声音可以吓走妖魔鬼怪。在苯教师举行宗教仪式时,鼓与钹被看作是形象与声音的象征,鼓的咚咚声是对雷声的模仿,鼓的形状具有一些特别的象征意义,如带柄的手鼓(单面或双面)具有月亮的形状,象征阴性。但大鼓(包括腰鼓)则是阳性的象征,人们在鼓皮上常常用红、绿、橙三色画出风雷之纹。钹是与鼓几乎同等重要的称赞法器,它既是阴性的也是阳性的象征,因为它的结构是凹凸状的,同时根据它的发音,具有雷电的声响,也是闪电的代表。
3、幻网与拘魂牌
在西藏民间宗教中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宗教用具,这就是幻网与拘魂牌。幻网在藏语中叫“朵”(mdos),我们一般根据其形状结构而称之为“十字网格灵器”或“幻网”,它的基本形式是用两根木棍绑扎成十字,十字木棍的四个端头全部用色线扎成网状。“幻网”可以做成简单的单网形,也可以做成复杂的多网结构,这主要根据需要而定。朵——幻网的功能有两种,一是拘拿流浪的鬼魂和恶灵用的,这种幻网可称为“降魔幻网”,它常放在门口与屋顶,像蜘蛛网粘虫一样将敢于侵犯人类的鬼魂缠在网上。所以“降魔幻网”在用了一段时间后要取下来拆掉、摔碎,然后放火烧掉,这样就杀死了那些害人的鬼魂。幻网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召请有力量的鬼魂及神灵的,这种幻网根据召请的神灵对象的不同具体又有许多专门的用处,如男朵、女朵、中性朵、酬谢鬼神朵、忏悔朵、兵器朵(作为魔法兵器)、禳灾求福朵、去病朵、兴福长寿朵,此外还有专用的幻网,如穆朵(为穆神供奉的幻网)、赞朵(供奉赞神的幻网)、杰波魔朵、独脚鬼朵、玛姆女魔朵、龙朵、年朵、星朵、地神朵,等等。这种朵被作为神灵的暂时栖息之处,象征传说中的神灵(包括女神)居住的天界。制作这种朵,需要在朵的支架上缀上羊毛片或鸟羽,以象征天空的云彩。在朵的下面还要摆放彩盘,藏语叫“叶盘”(ysa),主要有小布块、各色石子、面做的小型兵器和铠甲。一些大型的朵的形制很像佛塔,座落于四层基座上。其中间的主干木条叫“命木”(sog-xing)或朵木(mdos-一xing)。有的朵还作成人面形。在西藏宗教文献中朵的制作材料有一定的规定,比如朵的木材不能用不洁的木料,彩色线也要干净的,除此外,一些文献提到要用五种宝物制造朵,即用白海螺装饰白母鸡毛制成白朵,用金子装饰猫头鹰羽毛制成黄朵,用珊瑚制成的红朵,用松耳石制成的绿朵,装饰上孔雀翎毛,用铁制成黑朵,装饰上黑鸟羽毛。安置和供奉灵器的基座一般为四层,代表世界的四层基础或宗教中的圣山——如须弥山。基座可以分成四等份,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象征世界四方。在朵的相关仪式中,常有供奉物,其中一种供奉物叫姜普,我们有时将之称为拘魂牌。姜普是一种像内地的令箭状木牌或缠有彩线、羽毛的木条。它的作用是招魂拘魂及赎罪。木牌形的姜普上面常绘有男人或女人的形象,有时男、女像还手持箭与纺锤(分别是男、女的象征物)。木牌上面还绘有日月、星辰及云彩样花纹。有的姜普则直接绘有箭尖朝下的箭与柄朝上的纺锤。木条形的姜普被认为是一种阴阳合体佣像的变体,它是一根长木条或木版,顶端装饰有飞禽的羽毛如山鹰、鹫、乌鸦、猫头鹰等羽毛,象征天界与飞升。鸟羽之下或木条的中部缠着羊毛线,象征中界,也象征女性。中下部缠着装着白色芥籽的豆荚形或带状的容器(用布料或丝绸制作),象征地下世界,容器下面是五彩丝带,象征男性。姜普在许多仪式中都被使用,是西藏民间宗教中比较特别的用具。
4、斯巴阔罗与雍仲符号
斯巴阔罗是西藏寺院中常见的布道图,它一般画在寺院的入口处墙壁上,也有小型的唐卡画。斯巴阔罗的汉文意思是“世界圈”,我们一般称之为“生死轮回图”。这种图以表现人类因为无知(佛教称为无明)而坠入永无体止的轮回中不可自拔的情形为主题。该图中主要运用象征图形或符号来表现轮回,常见的有:
九宫格。表示人在时间上的生生死死,循环往复。
八卦符号。表示空间上的好坏境遇,命运变幻。
贪、嗔、愚三毒的象征物。贪多以公鸡为象征;嗔,以蛇为象征;愚,以猪为象征。
六道象征图。六道即指轮回的六个去处,它们分别是天神、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斯巴阔罗基本都按其佛教原意画这六种形象。
十二生肖,用十二种动物表示时间的流动和时间之轮的转动,其象征意义与九宫相同。
十二因缘象征物。在斯巴阔罗的绘制中,西藏常以不同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十二因缘的概念。佛教的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在斯巴阔岁中用瞎子、制陶工、猴子、一个船上的两个人、六间空房、拥抱的夫妇、两眼被箭射伤的男子、正在喝酒的人、摘水果的猴子、怀孕的女子、分娩的女人、死尸来代表。
斯巴阔罗的背景象征物。一般斯巴阔罗多画在一只长着恶魔脸的乌龟的腹部,有的学者解释说这是阴间之王阎王,并不确切,其实是乌龟或青蛙。在西藏有关乌龟与青蛙的神话中,乌龟是九宫八卦起源的重要生物,在藏语中乌龟与青蛙被视为同类。
斯巴阔罗的左右上方有时会画上法轮和佛像,以表示学习与信仰佛教后能够破除无明,摆脱轮回,获得解脱。
在西藏,与斯巴阔罗同样广为人知的图画就是雍仲图或符号。雍仲在藏语中意为坚固不动,其符号形为有右旋臂(佛教)或左旋臂(苯教)的十字符号。这种符号在世界范围内都曾经流行,它起源于太阳崇拜,佛教徒对这种符号很早就加以运用。西藏也很早就存在该符号,比如阿里日土县岩画中就有类似的符号。不过,在后来用在宗教中时佛教与苯教的雍仲有所区别,佛教符号是右旋的,苯教是左旋的:
雍仲在佛教和苯教中还象征世界的中心,在佛教中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苏迷卢山),苯教的世界中心是俄摩龙仁的九级雍仲山。同时,雍仲也成为西藏宗教的形象化符号。
三、西藏民俗观念与行为中的象征物的含义
1、玛尼堆与风马旗
在西藏,我们往往可以在较高的山坡、山顶、悬崖旁边、十字路口、湖边以及被认为是神圣之地的地方等处看见用石块、经幡、木箭(高10米以上)、风马旗堆积及装饰的玛尼堆,藏族习惯在路过玛尼堆时必放一个石子或石块作为一次祈祷,石子如是白色的最好。许多玛尼堆都是又高又大的,这一般是较为古老的或为信徒较为信仰的地方。玛尼堆中的“玛尼”的意思来自梵语,意为“如意宝”,即人们丢石子祈祷,希望万事称心如意。据考证,玛尼堆中放置石子的行为来源于藏族古老的白石崇拜,该种宗教意识把山上的白色石头视为神灵的化身,据记载,古代藏人常在家中供奉白石。另外,据藏族学者才让太等人的说法,玛尼堆,古代叫拉择(la-btsas),据说来自象雄语,意为路标。不过藏人对拉择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藏族古代先民在荒芜人烟、广袤千里的山地、草原上放牧、流动,为了不至于迷路以及可以分清楚地界,就在重要的山口、山顶建立路标,过往之人有义务放置石块对之进行加固。另一种说法是藏族先民出征打仗时为了不至于迷路而在经过的重要或突出显眼的地方放置路标。因为藏族有在拉择上插标枪、羽箭的习俗。②另外,据藏族古代史书《西藏史籍五部》所说,天神拉杰工赞以东萨曲曲曼为妻,生下7个王子,即高处的拉择神,低处的楚择神(舟神),地方的里神,城郭的守护神及外神、内神、门神等。③拉择也被作为神的名字使用。藏族学者恰白·次旦平措将之称为“山口神”。按照西藏习俗,每个人路过拉择处,不论身份高下都要下马离鞍,整理衣帽以示恭敬,并将五彩风幡或哈达、经文、纸马和羊毛等挂在风幡及杆绳上,然后焚烧香柏枝、糌粑以及酥油,脱帽祈祷:“于途平安、所愿皆偿,为我饯行、为我洗尘……”祷毕,在场的所有人都用右手抓一把糌粑,面向拉择,高呼三声“嗦”,并喊“吉嗦,神灵必胜!”喊完,将糌粑撒向空中,然后后退离去。玛尼堆或拉择的供奉物除了石子外还有刻着六字真言、佛像的石块,以及牦牛头、羊头等。此外还有风马旗。
风马旗藏语叫“龙达”(rlung-rta),据西方学者劳费尔与瓦德尔考证,其来自于汉语的龙马,认为藏语rlung或klung是对汉语“龙”的音译转写。藏族学者卡尔梅·桑木旦还认为klung-rta可以翻译成“河之马”,rlung-rta可以翻译为“风马”。译为“河”主要是来自汉地的龙马负河图于黄河而出的典故。其龙来自汉语。据中国学者谢继胜研究,汉族地区有“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龙马,六尺以上为马”(《周礼·夏官瘦人》)的说法,但藏地的风马旗主要来自汉地的纸马、甲马习俗。纸马、甲马是绘有马的送魂幡。在宋代就已经流行。西藏的风马旗最初所起的作用也是送魂幡。但也有许多本民族的文化成分。在苯教观念中,人死后其灵魂由阴间的白马送行至天界。所以在葬仪上一般都要献祭所谓的“宝马”,还要给宝马配上开路的飞跑马(快跑玉鞍)、殿后的香马以及牛、羊等随从。敦煌文献中还有关于宝马与人的关系的仪轨故事。比如P.T.中的故事:
在塞达乌古地方,父名金马塞玛昌,母名玉马玉玛仓,二马交配,二马持抱,生下一岁的马驹,取名伯布乔容。马驹跟在其母身后走时,被玛米德尊布用皮绳活套套住,全力牵到白陶土垒起的土围子里,用黑嚼子罩上。这亲密合意的牲口和玛米德尊布两个小人、穷人,情谊深厚,一个死了另一个要为之修墓。后来玛米德尊布死了,亲密合意的牲口非常伤心,亲自为其安葬,建帐篷形墓穴。(死者)说:没有宝马(do-ma),没有亲密马,合我心意的牲口(pyugs-smos)你要有勇气过山口,能坦然过渡口。④
由此可见古代藏人对于马匹怀有强烈的宗教感情,称之为亲密合意的牲口,希望在死后宝马能够顺利将主人送到天界。
风马旗图案中的中心多为一匹奔跑的马,马身上驮有宝瓶或吉祥鞍座、八卦圆轮等。风马旗的四角还绘有宇宙四兽,常见的是右上角的金翅大鹏鸟、左上角的青龙、右下角的白狮子(牦牛)、左下角的红虎。象征宇宙的结构。这四种动物是汉地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变化。许多风马旗的图案还有五行、八卦、西藏的吉祥符号等。藏族在玛尼堆上使用风马旗,其功能已经从单纯的送魂变成祈福、还愿、请求神灵保佑等意义。
2、彩箭与纺锤
关于彩箭与纺锤分别的象征含义的起源,现在基本可以确定与民间婚姻习俗及信仰有关,佛教对人类的世俗事务不感兴趣,因此有关婚姻的一些宗教观念与仪式都是苯教的。不过,在苯教中这两种东西又被赋予许多内涵。苯教对彩箭与纺锤的象征意义较为看重,尤其是彩箭,为之专门创立了箭神这样的神灵。对于这两种东西还有专门的神话进行解释。据藏族学者卡尔梅·桑木旦的研究,在苯教的有关婚姻仪式的几本经典中,彩箭与纺锤在婚姻仪式中特别重要,在仪式中既要讲述彩箭与纺锤的由来的神话,还要举行供奉这二者的仪式。据说箭神来自世界的创立者赤杰出曲巴在创始之际用光轮敲击宇宙的光卵而发出光芒,上射的光形成散射神,下射的光形成箭神(mda-gsas)。在有关彩箭、纺锤以及穆绳、吉祥结的产生神话中,它们间有神奇的因果关系:“在天上的一条峡谷里,有一位名叫恰刚样扎的法师和一位叫什贝东桑玛的母亲。他们结合在一起,生下三个神奇的卵。从金卵的裂口中蹦出一支带有绿色羽翼的金箭,这就是箭的来源,也是新郎的宝石。从青绿色的卵的裂口中蹦出一支带有金色羽翼的青绿色箭,这是新娘金光闪闪的箭。从半圆形的白卵裂口中蹦出一支纺锤。从天空的光和雾海中出现了苯教的白色物质,风把它拉了出来,纺织成线,它被缠绕在一棵树上,这根线被命名为穆绳和吉祥结……”在这个有关婚姻起源的神话中,接着又讲述一位女神下嫁人间时,人间男子向天神送上一支白绫箭作为证明自己有能力娶神女的信物,女神出嫁时则在带上父亲送的箭和母亲送的一个漂亮的纺锤,自此箭与纺锤就是男、女的象征物:
“新郎的拉色尔,新娘的拉玉……新郎那支镶嵌宝石的生命箭,新娘那支带有玉叶的金纺锤……男子的生命依赖于箭,女子的生命依赖于纺锤……我们把他们托付给众神,让箭与纺锤永不分离。让我们把穆绳和吉祥结托付给众神,让它们永不被剪断。”⑤
在西藏一些地区如林芝地区,每年春天时男子都有上山插箭的习俗,该箭一般长10~20米,箭尾用三块木板制成,上面再系上白幡或风马旗(龙达),它主要象征好运及吉祥,风马旗上的颜色要与插箭者的生辰星象相符。插箭仪式十分热闹喜庆,一般箭是献给地域神的,仪式中还有必要向地域神献柏树枝及举行盛大的宴会。
3、门饰、堡顶幡与墙画
在西藏农村,我们可以在农民的家里发现许多有意思的民俗东西,比如老百姓对门的装饰以及新年时在院墙外涂画奇特的符号,等等。
西藏农户家的门作为房间的入口,具有许多讲究,在藏区每家每户都要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在大门的门垛内供奉一尊神像,此即门神。一般门上一定要有门钉,有些家庭要在门框上方放一只羊头。羊头上缠五色羊毛,放羊头时一定要请巫师或咒师念咒后放置,这叫“封天门地门”。其用意一是请神灵保佑家庭吉祥,再就是以有魔力的羊头镇门,使妖魔无法进门。
农村中几乎所有家庭的大门上部都要安置牦牛角和鹅卵石,这是供门神的标志,一般每年秋收开镰的第一把穗子都要供在门神前。供门神的习俗来自苯教,在古代主要是供鹿角与牦牛角,在供物的角上还要缠上没有任何标记的旗子或干净的白色羊毛,藏语叫这种供物为“塔贵”。后农村很难找到鹿角或野牦牛角,便改用一般的牦牛角。鹅卵石有时也用刻有六字真言或三世佛的石板来替换。
在一些有钱人的家庭,入户门的两面门扇上要画上图案,这类图案以奔跑的牦牛、马、飞翔的鸟、蹲立或欢叫的狗为主。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娱乐门神、二是驱除妖魔、三是装饰门面。一般人家会在门上画上简单的日月图案、雍仲图案。另外,藏族习俗中喜欢在门环上还常常挂上牦牛尾或以牦牛毛编织的扁平或圆的绳子(有白色及彩色两种),尾端系着牦牛尾。还有的人家要挂用牦牛绳系的小木棍与木环,这种木棍与木环原本是牵牛的用具,但其造型非常像古代埃及人使用的生命环——(“本字无法显示符号”),推测在门上挂上木棍与木环应该分别代表男性与女性,象征着主人家期盼家庭人丁兴旺、财运亨通。总之,各类门饰目的性很强,多象征吉利、驱魔、祁福等。另外,藏人农家门环上还有挂着用红、蓝、白、黄、绿五色丝绸或布带编的长条形如意结,这也是求福运的象征。
在西藏,凡是人所构筑的建筑上都要在屋顶四角插上风幡及神朵(有时是神朵上面加上风幡)。风幡有白色与五色两类。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意思。一般白色是神的代表,同时也代表白云,蓝色为天空、玉龙的象征色,红色为火与太阳的象征,绿色是水的象征,黄色是大地的象征,佛教也把黄色视为教法的象征色。风幡多为白羊毛线缝制。风幡的插法是按屋主的属相颜色进行开头的排列,屋顶的风幡也可以用两根风幡拉起一根绳子,上面挂上五色旗。按藏族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三是换下旧的风幡,再插上新风幡的日子。如果家庭有喜庆的事也要更换风幡。换风幡要举行焚香祭祀堡顶神的仪式。习俗中换幡平常由屋主本人实行,但如果家中娶亲则由新娘换风幡名为“拉多”——神系(接纳新人)。有女儿出嫁则在其一年后回娘家时由该女换幡,名为“拉怍”——神解(表示女儿此后不是娘家的人了)。在牧区,牧人多在牦牛帐篷前面树立一杆旗。在农村凡以木板为屋顶的房子也要在房顶中央树旗杆。
在西藏一些农村,过新年时有在院墙上画墙画的习俗。墙画的图案主要有三种:雍仲符号、日月符号、蝎子符号。
蝎子符号是西藏独特的符号,多画于大门两旁的墙壁上,其意义就是辟邪、除魔障。这种符号与佛教中的摩羯形象有关,但也不排除受汉地民间“五毒”观念(以蝎子、蜈蚣、蛇、蟾蜍、蜘蛛五种毒虫为驱邪之物)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