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小儿肺炎的症状 > 支气管肺炎 > 正文 > 正文

阿坝藏羌锅庄气场不是一般的大阿坝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20 14:50:41
如何激活黑色素 http://m.39.net/pf/a_6513405.html

噢呀锅庄洛桑尖措-美丽的仙女湾

锅庄

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

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

牦牛身上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

阿坝藏羌锅庄

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

这便是人们对丰富多彩的阿坝藏羌锅庄的赞誉。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阿坝采风,回去后以藏羌锅庄乾多调式为蓝本,创作了《嘉绒酒会》,顿时风靡九州,走俏美国百老汇,成为了一朵丰盛绽放于海内外文化市场的雪莲花。这段佳话,藏羌同胞至今仍然津津乐道,难以忘怀!藏羌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呈现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可将其列入我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阿坝州文化局和州文化馆在传统的基础上将“藏羌锅庄”整理、改编、出版成一套完整的《阿坝藏羌锅庄》歌舞磁带和光盘,以其节奏明快,歌词赋有新意,容易普及等特点,很快由城镇迅速向广大农牧区推广,随即还张开翅膀飞向了国内外。从那时起,藏羌锅庄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几乎成为了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

阿坝藏羌锅庄成为群众健身活动

假如你有机会出差到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每当你漫步在广场上,你都会听到热情奔放的藏羌音乐和看到闻乐起舞的各族市民。阿坝藏羌锅庄正悄悄成为了内地和沿海许多城市最流行的群众健身活动之一。藏羌锅庄比起其他民族舞蹈或者西方的国标舞来,舞步相对简单,但是身体的活动性要强得多。只要你大胆地伸开手臂,迈开步子,动律在激情中燃烧,就能跳出地道的锅庄。如今跳藏羌锅庄早已不是阿坝的专利,已经成为了海内外共享的非遗资源。

神奇多彩的藏羌锅庄

不仅博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同时也使海内外许多人对阿坝产生了遐想和期盼。如今,参与性强和普及率高的藏羌锅庄,还成为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的主打节目,不愧为阿坝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藏羌锅庄”吐露芬芳,也再次激起了人们对阿坝“藏羌锅庄”的畅想。

欢快的舞姿

藏羌锅庄

源流阿坝

“锅庄”,是因最早多在房屋内火塘边或围绕着火塘唱歌跳舞而得其名。藏羌锅庄源于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是庄重和典雅的,一般都始于领唱声中,男女拉手成圈,男半圈女半圈,臂连着臂,跟着领舞,边歌边舞,顿地为节,由左而右,分班唱和,此起彼落。人们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劳,来感谢神灵的保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藏羌锅庄遗存着“火崇拜”的因素,起源于古代雪域儿女围绕篝火或室内火塘,进行祭祀性和风俗性的歌舞。舞者跳舞之前,先举行围篝火咂酒领唱的仪式,歌声从缓慢低沉到热烈激昂,情绪从平稳到高涨,人们围着篝火,踏歌共舞。舞蹈动作中包括对神灵敬畏的心态、对动物姿态的模拟、相互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大型歌舞围绕篝火和歌同舞,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围绕篝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陪伴这个民族走过千-年的时光,薪火相传至今日,人们踏歌共舞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团体的感召力。

阿坝藏羌锅庄

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藏羌锅庄,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藏羌文明的演进,生生不息,流传至今。藏羌锅庄是以表现藏羌民族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民间艺术活动。它来源于生活,又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筛选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性、韵律感。它经过长期传衍积淀,各自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动律体系,并呈现出各具藏羌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因此,藏羌锅庄就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青稞酒等劳动歌舞,又有颂扬英雄的歌舞以及表现藏羌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锅庄。

不同的称谓

一般来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称之为“果谐”与“堆谐”;在康巴藏区,称之为“锅庄”;在安多藏区,称之为“俄卓”;在嘉绒藏区,称之为“达嘎”;而在尔玛羌区,则称之为“莎朗”。

藏羌锅庄

文化特质阿坝

锅庄

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

诚然,藏羌锅庄是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是青藏高原近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青藏高原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它凝聚着藏羌民族的聪明才智,记录着藏羌民族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藏羌锅庄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两束芳香四溢的鲜花。都别具一格,各具风采,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如今,它在世界民族文化艺坛上享有自己的地位,为伟大祖国和藏羌人民争得了荣誉,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增强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阿坝儿女”

会说话就会唱歌,

能走路就能跳舞,

阿坝藏羌儿女就是这样能歌善舞。

藏族锅庄多是“波浪式”的“一顺边”的美;羌族锅庄的基本动律是“胴体转动式”的“一顺边”的美。藏羌锅庄的“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与民族服饰有着密切关系,服饰增强了它的美感,歌、舞、乐丰富了它的表现形式。

雪域骄子

藏羌锅庄是和环境、生命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藏羌民族与天、地、神相互整合和相互认同的结晶品,被誉为“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藏羌儿女以锅庄的艺术形式,敬天地是为了感激造化和呵护,敬父母是为了感激养育之恩,敬朋友是为了感激关照和捧场。他们深信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他们为了身和而同住、语和而无诤、意和而同悦、戒和而同修、利和而同均、见和而同解!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艺术形式陶冶着他们的心灵,鼓舞着他们的意志,升华着他们的情操,使他们成为了与青藏高原和歌同舞的雪域娇子。

SEEMORE↓

藏羌锅庄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圆圈歌舞,是转经祈福和转山朝圣的另一种形式,常见于川西高原山寨的大门口、大晒场和火塘边。人体绕着圆圈转动起来的时候,长袖挥出的是心的形象,脚与大地相接,踏出的是心的节律。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神话,人生与梦想,男人与女人,富贵与贫穷,生存与死亡,终点和起点联接在一起。

无伴奏的集体圆圈歌舞是藏羌民族同神灵交流,与天地万物对话的一种途径,是一种用心去领悟、去感恩、去歌舞、去礼赞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凝聚人心,张扬共性,互动有为,而且与地理环境、审美心理、生命历程、情感交流和终极关怀相关联,是藏羌民族与天、地、神相互认同和相互融摄的风景线。从中你可以体悟到“把敬畏献给自然,把自由献给生命,把尊严献给文明,把爱与美献给世界,让歌舞和艺术永伴人类生活”的藏羌民族价值取向。

“锅庄”

含义

而藏羌锅庄中的“锅”是圆圈的意思,“庄”则是起舞的意思,有老新之分。老锅庄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阿坝,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是用歌舞的形式来传递天地、人、神和光同尘的期盼,带有宗教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老锅庄,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老锅庄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并有打击乐器伴奏;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和茶马互市的歌词比较多,新锅庄是藏羌青年人比较喜爱的歌舞,因为它不落俗套,可以通过新锅庄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藏羌锅庄

老锅庄的歌词,一般都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王、佛、僧,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老锅庄歌词中最为突出,新锅庄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跳新锅庄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只是本教徒逆圈和佛教徒顺圈边歌边舞。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套动作。不论场面大小,藏羌锅庄均可分为快板和慢板两部分,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拉手成圆圈,边唱边跳,初为慢拍,舞步低缓豪迈,快拍后舞步灵活多变,气势磅礴,令人眼花缭乱。

“寨子一楼住着牲畜,二楼住着人,三楼住着神,人离不开神和牲畜,神和牲畜也离不开人。”这便是对吉祥藏羌山寨的真实写照。历史上的阿坝,宗教在藏羌民族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宗教活动浸透在藏羌民族的日常劳动生活中。

而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中的藏羌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促使藏羌锅庄活态传承几千年,特定的环境、文化、氛围又进一步激发着人们载歌载舞,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忘我的景象,无异于一个藏羌传统文化的缩影。久而久之,这种宗教祈祷仪式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藏羌民间风俗性歌舞。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又直接受到藏羌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及环境、习俗诸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藏羌锅庄。

藏羌锅庄

种类阿坝

当深情优美的藏羌多声部响起来,热情欢快的藏羌锅庄跳起来时,就仿佛翻开了一幅幅绚烂多姿的川西北高原藏羌民族文化生活画卷,在阿坝,藏、羌、回、汉四个民族就是这样团结和睦、生生不息。藏羌民族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藏羌锅庄,薪火相传至今,其中虔诚的宗教心理,常融会于舞蹈动态之中,具有高原“一顺边”的美。阿坝藏羌锅庄歌舞形式多种多样,兼有农、牧两种文化特征和宗教色彩,都有许多歌舞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藏族的俄卓舞、羌姆舞、达嘎迪舞、达嘎仁舞、卡斯达温舞、咒偶舞、俄斯劳舞、哈玛舞和羌族的莎朗舞、席步蹴舞、莫恩纳莎舞等。

若领舞者唱起“达嘎迪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达嘎迪舞”的舞蹈,唱“达嘎迪舞”的传统歌词。锅庄舞的舞步分“走舞”和“转舞”两大类。“走舞”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转舞”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三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在“婚、丧、嫁、娶、修房造屋、贵宾来临和丰收”的时候,乡邻们都会自发围着寨子房内的火堂且歌且舞,大家边唱、边跳、边饮。藏羌锅庄内容也较为丰富,播种的季节要跳播种舞、唱播种歌,丰收的季节要跳丰收舞、唱丰收歌,喜庆的时候要跳喜庆舞、唱喜庆歌,伤心的时候跳伤心舞、唱伤心歌。

老一辈的人都说藏羌锅庄粗犷奔放而又刚柔并济,是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古朴遒劲的藏羌锅庄,又以歌铃和节日不同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歌舞者可以数百人,也可十多个人,大家手拉手围着圆圈轮番歌舞,是一种通过人的形态、神态、歌声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每当黄昏降临,这时的阿坝,无论你走到那里,热情欢快的歌舞都会响起,噼噼啪啪的篝火都会燃起,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都会自发地围成圆圈,他们踩着统一的节拍,舒展衣袖,转动身子,且歌且舞,且唱且和。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秀丽端庄,如含苞的莲花;男舞者双臂挥舞,腿部跳踢有力,常似雄鹰展翅,豪放刚劲。

阿坝藏羌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锅庄序歌、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锅庄尾声。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踏歌起舞必须按程序来进行,结束这道程序后再进入下一道程序。在阿坝,每逢庆祝丰收的“锅庄节”,这时人们倾城或倾寨而出,扶老携幼,来到水草丰茂,鲜花盛开的雪山草地,以湛兰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和巍峨的雪山为背景,跳起欢快的锅庄,与山川日月同歌共舞,其乐融融。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而独具特色的阿坝藏羌锅庄则以它永恒的魅力,越来越受到阿坝人和海内外各族群众的喜爱。由于藏羌锅庄系“养在深闺”中而情贯古今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具有继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适应性、民族性、地域性的七大特征,已成为古老藏羌文化的历史见证。

来吧,让我们一起加入那激情四射的藏羌锅庄圈子,让身体在天地间舒展,让思绪在宇宙中飞扬,让歌舞在激情中燃烧,让情感在山寨中绽放!藏羌锅庄是辛勤耕耘的延伸,是喜悦丰收的延伸,是男女爱情的延伸;藏羌锅庄是七彩高原、眼球经济和身体语言的延伸,也是美好心灵的延伸和藏羌儿女对和谐阿坝的激情憧憬与畅想。

藏羌锅庄

故乡阿坝

作为巴蜀大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的阿坝,是藏羌锅庄生长的沃土;阿坝,也是藏羌锅庄竞相争艳的舞台。在阿坝的8.4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都可以看到藏羌锅庄的倩影。在碧绿的草坝上,在悠闲的山寨里,在热闹的节庆活动中,在开心的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中,藏羌锅庄像魅力十足的性感藏男羌女,撩动着千万人的心房在荡漾。

故乡

藏羌锅庄

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只要有山寨或帐篷以及青稞酒的地方,藏羌锅庄总是与欢乐在一起歌舞。藏羌锅庄在海内外摆上了擂台,藏羌锅庄在城镇乡村搭起了舞台,藏羌锅庄在中央电视台扯开了洪亮的歌喉和展示了青春的舞姿,藏羌锅庄在九寨沟拉动着阿坝旅游主导经济在飞翔。

藏羌

锅庄

在四川,锅庄以藏族康巴锅庄、嘉绒锅庄、安多锅庄、白马锅庄和羌族锅庄最为有名。在阿坝,情贯古今的锅庄则以藏族马奈锅庄、四土锅庄、麦洼锅庄、黑水锅庄和羌族赤不苏锅庄、蒲溪锅庄最为有名。跳藏羌锅庄表达喜悦心情,是藏羌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看,在蓝天白云下,在峡谷深山中,藏羌儿女踩着雄鹰穿云破雾的鼓点,和着骏马风驰电掣的节拍,纵情踏歌起舞,可称作雪山草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隆重聚会

在阿坝人的心中,跳藏羌锅庄也是一种隆重的聚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她歌起舞者心灵同频共振。这时藏羌儿女喜欢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昂贵的手饰,身着用或水獭皮或虎皮或豹皮镶边的氆氇装,头戴松皮帽、金丝毡帽(夏季盘扎红头绳),颈项上挂名贵的九眼珠、珊瑚珠项链,胸前佩着银嘎乌(装有佛经、佛像的匣子)。尤其是妇女,佩戴更为华丽,她们头戴银花饰,耳垂松耳石或珊瑚嵌的金银耳环,腰系一条以银元或银花镶嵌而成的银带,下悬錾花银包、银链。其价值之昂贵,有的价值高达近百万元,令人咂舌。

藏羌锅庄

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

穿着藏羌盛装跳锅庄,是男女歌舞动态形象与藏羌审美心理的完美组合。可以说藏羌锅庄是一种文化,因为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它已经在藏羌民间活态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已被藏羌民族所认同、喜欢。当然,藏羌锅庄更是一种风情,因为青年男女齐跳藏羌锅庄,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夫妻牵手跳藏羌锅庄,一生一世相伴走;朋友间共跳藏羌锅庄,友谊地久天长;中外游客跳藏羌锅庄,则是表达对雪山草地的喜爱和对藏羌同胞盛情款待的感谢。

藏羌锅庄在阿坝根深叶茂,藏羌锅庄在阿坝姹紫嫣红,藏羌锅庄是属于阿坝的。藏羌儿女可以自豪地说,阿坝是藏羌锅庄的海洋,阿坝是藏羌锅庄的故乡。

藏羌锅庄

在风雨中迎来花季阿坝

锅庄

——

茁壮成长

藏羌锅庄适逢时代的雨露阳光在阿坝茁壮成长。藏羌锅庄在阿坝各族人民的精心呵护下,迎来了她迷人芬芳的花季。

是啊,在藏羌锅庄的精神家园中,阿坝的艺术家们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应该说,藏羌锅庄作为一种传统歌舞艺术形式,最终成为阿坝藏羌文化走廊上的一朵奇葩,频繁闪亮登上大雅之堂,这是阿坝藏羌锅庄的幸运。

藏羌锅庄能否激起青年一代的青睐,藏羌锅庄能否延续传承,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像藏羌锅庄王杨东方、泽斯甲、邱让和余光远所言,藏羌锅庄至少在阿坝民间艺术园林中不会凋谢,这与阿坝各族人民对藏羌锅庄的呵护和喜爱是分不开的。

但杨老、泽老、邱老和余老同时对积淀藏羌文化、传承民族审美心理的藏羌锅庄的汇入时代精神、孕育新的创造、而使之富有生命力也表示了他们的忧虑。他们说,在阿坝像他们那样热爱藏羌锅庄、搜集藏羌锅庄、挖掘藏羌锅庄、研发藏羌锅庄的人实在太少了。现在藏羌锅庄的阶段性繁荣,只能说体现了传统藏羌锅庄的辉煌,人们很难看到传承藏羌锅庄中融会贯通、个性艺术升华、时代精神孕育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创作

说起藏羌锅庄的创作,其实也并不乐观。人们现在领略到的精彩藏羌锅庄,无非也是翻唱的传统藏羌锅庄搭上了现代电声乐的船。传统藏羌锅庄的曲调唯有根据观众和时代的审美进行调整,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相适应后,才能与时俱进,赋予其以新的生命。

六六

藏羌锅庄

需要打造精品阿坝

阿坝各族群众能歌善舞,人们常常借歌舞传情。或低吟浅唱,诉说变迁;或高歌劲舞,抒发情怀;或婉转缠绵,表达深情。对山川神灵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憧憬,都是他们歌舞的内容。也许,没有了歌舞,藏羌儿女就会认为生活没有意思。每逢喜庆佳节和民间传统聚会如庆丰收,耍坝子,转神山等,藏羌男女老少往往闻歌起舞,共同参与,舞者愉悦,观者宽慰,皆大欢喜。无需华丽的舞台,不用时髦的器乐伴奏,只要择一坝子,男女前后围成一个圆圈,踏歌而舞。男女队轮番和歌同舞,一轮又一轮。酒酣情浓,歌舞不休。

原生态

藏羌锅庄

藏羌锅庄表现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揭示了藏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生活状态。对待藏羌锅庄这一民间艺术形式,阿坝艺术创作人员在挖掘保护、搜集整理和继承发扬、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藏羌锅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锅庄;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锅庄;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锅庄;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锅庄;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锅庄;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锅庄;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锅庄等等。

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多根系又和谐一致的特点。因此,阿坝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羌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阿坝藏羌锅庄虽有优势,但还没有形成强势。藏羌锅庄并没有像“九寨沟”景区一样在海内外形成“渴观”风暴,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谈这个话题时,我们应该首先肯定州文化局、州文化馆和各县文化局、文化馆对阿坝藏羌锅庄的搜集整理及市场拓展方面所做的贡献。我们还应该感谢杨东方、泽斯甲、邱让、余光远、马芙蓉、杨香花、姜祥仲、旦木秋这些音乐人,他们为使阿坝藏羌锅庄走出州门,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今天,藏羌锅庄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以及画面的选择、光盘的制作方面,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克服画面和乐曲旋律不相协调的问题。只有遵循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精益求精,创作藏羌锅庄精品,用藏羌锅庄作品说话,让观众认为藏羌锅庄的消费值得,既欣赏了艺术又愉悦了身心,那么我们的藏羌锅庄就没有白跳,阿坝这个文化产业项目的工作就没有白做。

藏羌锅庄是直接与环境、文化、生命、生产、生活有关的艺术形式,是要跟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将藏羌锅庄做成品牌,必须从人类文化遗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藏羌锅庄。为此,必须按照海内外歌舞表演的惯例,创编藏羌锅庄的海内外版等多个版本。

在九寨沟也可为藏羌锅庄盖一个专门的剧场,结束那种它四处散打的自娱自乐生存方式,让全世界各地来的游人,到了九寨沟就能看到精彩的藏羌锅庄,就像当年大家到了百老汇就可以看到《猫》、《日落大道》一样。

其实,文化市场是有其可比性的,人们往往就是想看一个民族独特的、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加了许多现代因素的东西。精致的、独有的、民族的、地方性的文化,也不是光靠现代形式的包装就能出彩的,它更有它本身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像侗族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你不用怎么特别地去“包装”它,它照样感动人,照样拿大奖,拿国际大奖。

郁金香原本不是九寨沟和黄龙的产物,然而它却在九寨沟和黄龙放出了异彩。如果,我们像九寨沟和黄龙人呵护郁金香那样精心培植阿坝自己的藏羌锅庄,那么,阿坝藏羌锅庄也许就是明天阿坝的一张亮丽名片。

藏羌锅庄

呼唤文化产业阿坝

藏羌锅庄是阿坝的一个品牌,藏羌锅庄是一个项目,藏羌锅庄是一个工程。西部大开发之后,各地区几乎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又打出了文化这张王牌。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这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阿坝藏羌锅庄并没有形成其应有的品牌效应。

阿坝藏羌锅庄墙里开花墙外香。许多海内外游人,在谈论阿坝藏羌锅庄的前景时,也曾有过大胆的设想:阿坝“藏羌锅庄”不妨通过融资、招商,走产业化的路子,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靠演艺来养活自己,要做大做强,像畅销的音像制品或书籍,一旦成了品牌就会衍生出许多附价值来。

藏羌锅庄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所以在强调藏羌锅庄资源就地转化时,既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藏羌锅庄凝聚人心、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不违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尊重投资商和市场的选择。文化产业也要把握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不考虑主流市场的真实需求闭门造车,必然被时代抛弃。要借助新视角、新技术和新包装,使各种原创性的文化作品能够大规模复制,从而满足海内外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经营藏羌锅庄,在市场中传播藏羌锅庄文化,不仅能使民族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接通,使藏羌锅庄文化在被欣赏、被接受的过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经营藏羌锅庄的市场效应又能够吸引较大规模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对藏羌锅庄文化的整理、发掘、培育、传播和发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文化产业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很现代的、也是很有效的一个途径。

弘扬藏羌锅庄,要注意处理好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就是要把已有的传统藏羌锅庄文化的优秀部分加以整理发掘并发扬光大;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为传统注入新鲜血液,使藏羌锅庄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呼唤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离不开艺术工作者的创造。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家原创力的高低,而原创力只能来自于深入生活。艺术家到不了田间地头,就挖不到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为此,地方党委、政府应该有所不管也要有所管,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文艺创作基金,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助艺术家下基层采风,创作出得意之作和精品之作。当前,发展文化产业一靠创意起家,二靠项目选择,三靠市场牵引,四靠经验帮助。藏羌锅庄要做大做强,一必须要与当代的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尤其要与阿坝旅游相融互动,才能做大做强。

北夜

NORTHNIGHT

藏羌锅庄当中原生态的舞蹈元素,是人们对环境、文化、生命、生活、生产的深刻体会,其情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所在,市场喜欢这些人性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有时过于繁杂,只有采撷其中精华,像串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它就更能打动人。代表性非遗项目保护、推广要借重市场,但表现形式不能偏商业化也不能偏所谓的纯艺术,其间最难的是对艺术主张的坚持,而这种坚持就是对藏羌文化的尊重、继承和维护。

藏羌锅庄

阿坝的一张文化名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xiaoerfeiyandzz.com/zqgfy/10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小儿肺炎的症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